入伏了,为期40天的加长三伏天开始了,各地即将进入“桑拿模式”和“蒸烤模式”。
三伏天,标记着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。“三伏”指的是初伏、中伏和末伏。每年入伏时间不固定,按农历计算,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进入三伏,头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20天,末伏为10天。
俗话说,“三伏养一夏”,养生要趁“热”,健康度过三伏天。
三伏天多种疾病找上门
三伏天“难熬”,不仅因为这是一年中温度最高、湿度最大的日子,也是各种疾病容易“扎堆”的时候:
气温高于32℃ 且湿度超过70%时,中暑的患者大大增多。
气温高于32℃时,脑卒中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%。
盛夏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病例, 比春秋季节高出20%。
每年6~9月是尿路感染、泌尿结石的高发时节。
高温环境下,各种病原微生物更易滋生,引发急性胃肠炎的可能性增加。
夏季受寒给身体留病根
“百病从寒起”。在中医眼中,伏天虽热,但如果不注意防寒,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,如新陈代谢缓慢、有汗排不出、身体畏寒、四肢冰冷、腹泻胃疼等。
还有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,但会潜伏体内,给秋冬留下病根。
三伏天,冬病夏治好时机
三伏天“热养”有助温补阳气,到了冬天就不容易受寒。患有肠胃炎、慢性腹泻、鼻炎、肩周炎、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人群,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贴敷、艾灸等,预防疾病在冬天发作。
“以热制热”三伏天的养生法
中医认为,养生应顺应时节,夏天该热就热,该出汗就出汗。三伏天应顺着季节规律,用“热养法”以热制热,健康消暑。
消暑纳凉,舒服过伏天
夏季如果觉得汗流浃背、食欲减退,试试专家推荐的解暑法,不用把空调开到最大,也能“自然凉”。
本文来源:生命时报微信